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在明太祖朱元璋《祖训》所列的“不征收”中,有一对相当特殊的岛国,即大琉球国和小琉球国。大琉球国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时不时,太子和随行大臣的儿子都去太学读书,礼遇甚厚”;而小琉球国则以“不交流,不进贡”著称。据记载,小琉球王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远比琉球王国遥远,但朱元璋似乎并不在意,依然将两个琉球王国列为“不征之国”。
从两国国号的字面意思来看,小琉球国的领土面积似乎比不上大琉球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大琉球国指的是琉球王国,一般是后来的冲绳群岛;而小小的琉球国就是省。就面积而言,小琉球国比大琉球国多十倍。
(相关资料图)
鉴于明清以来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小琉球王国虽然被明祖训皇帝列为十五个“不征国”之一,但并不属于明朝的藩属国。一方面是因为小琉球王国没有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明、郑、清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小琉球王国作为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地而存在,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所以,真正属于宗藩体制的琉球国,只是大琉球国,也就是琉球王国;琉球王国对中原王朝的进贡几乎是在明朝建国的同时开始的。
元朝中期,琉球群岛上逐渐出现了童话般的国号小国:中山、山南、陕北。因为国号都带有“山”字,这一“三柱”的微型历史被称为“三山时代”。明朝是在三国在琉球群岛上演“百年战争”时建立的。洪武五年(1372年),也就是明朝建立后的第五年,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三国,颁布诏令,使其成为诸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中山立即向明朝进贡,次年又相继进贡山南、陕北,于是三国都成了明朝的藩属国。大琉球王国在《明祖训》中被列为“非征用国”。其实这里的大琉球王国包括了三个琉球国:朱元璋竟然把金印分别给了三个的国王,可见“非征用国”有十五个以上。
称诸侯为明朝后,琉球三国国王建立后,要求明朝封爵逐渐成为传统。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统一琉球,再次请求明朝封爵。于是,大琉球王国名副其实,中山王成为琉球王。此后的一个世纪是琉球王国历史上最繁荣的黄金时代。琉球海军横行东海,疆域几乎覆盖整个琉球群岛,成为文化圈不可忽视的力量。
宗藩体制自明代以来基本确立,这种宗藩体制的基础是华夷秩序。虽然和彝族的区分在理论上并不是基于血缘和地域,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通常只有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才能得到周边民族的广泛认同。更不用说清末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八字口号了。早在元、明、易时期,朱元璋就在《法梦苑·闻战》中说“自古帝王之治天下,全都住在里面造夷地,夷地住在外面为服务,而没有听说夷地住在统治世界。”
但在琉球王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史上,宗藩体制似乎与华夷秩序关系不大,琉球臣服于中原王朝并不意味着中原王朝所创造的民族,这一点在商宪、商治皇帝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崇祯十三年(1640年),新中山王尚贤即位,派使臣到明朝请求封爵。此时已经动荡不安的明朝,无力支撑足够的册封任务,于是册封被搁置。崇祯十七年(1644年),商贤再次要求册封。当时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自杀,商贤被认为是正朔的南明政权。但建立之初正处于战乱之中的南明政权,仍然没有余力正式册封琉球王国,商贤派往南明的使者也因战乱滞留福建。
一方面,琉球王国由于宗藩体制的惯性,继续向南明朝贡——毕竟南明不得不延续明朝皇帝的正说;另一方面,明朝原本在南方建立了另一套极其完善的组织架构,北伐中原的可能性也不小。但很快,清军势如破竹地入侵福建,南明局势崩溃,明清两代更替已成定局。
琉球王国的使者立即改弦更张,称顺治皇帝为诸侯。然而此时,程铮的却传遍了东南海域,清廷未能完成册封。康熙时期,随着郑成功的去世和南明残余势力的基本消灭,清朝赋予的使命终于传到了琉球王国。这样一来,中山国国君的称号没有变,但印的发行人却从明朝皇帝变成了清朝皇帝,由此琉球王国与中原深圳生命网王朝的宗藩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