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4日,“动物基因编辑抗病育种专题研讨会” 在北京首农香山会议中心召开。我国动物基因编辑育种专家、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代表150余位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就畜禽基因编辑抗病育种的产业化应用前景,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做了精彩报告。同时,专家们呼吁国家加快基因编辑动物研究成果产业化,加快出台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相关的科学和安全原则。
当代育种研究中,基因编辑是最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在多种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基因编辑,这个看似专业的术语实际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猪肉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每年消耗大约7亿头生猪,生猪养殖关系市民的肉篮子。近年来,猪蓝耳病、非洲猪瘟等成为许多猪场的“常在性”疾病。“通俗地说,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从遗传角度有效帮助生猪防控这种感染病。”中国农业大学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理事长赵要风表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猪的抗病性等。
“蓝耳病不仅对猪本身的健康有影响,也关系着肉篮子的安全。”首农股份战略运营总监蒋颖表示,首农培育的、采用基本编辑技术实现抗蓝耳病感染的新品种猪,目前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进入安全评价阶段。通过审批后可完成商业化,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更好地保障我国人民肉篮子安全。
当前,我国现代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人民不断提升的对动物营养的需求,以及在环境承载压力的共同作用下,高密度现代化畜禽饲养模式广泛推广,使得养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表示,高密度养殖模式的最大风险是诸如非洲猪瘟、蓝耳病、传染性腹泻等烈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因此,培育抗烈性病毒的畜禽品种成为了全球动物科技和育种公司竞争的制高点。“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为畜禽抗性培育提供了强大的武库。这项颠覆性、迭代性的技术在动物育种等领域广泛应用,还需要在企业投资、企科合作催化技术,以及监管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专家们表示,我国农用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评审指南出台,以及最近第一例植物基因编辑品种取得安全证书等成就,标志着国家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巨大推动力和与时俱进、接轨国际的高度。而在动物基因编辑方面,也亟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物生物育种技术能够加快产业化进程。
研讨会当天,与会专家还就畜禽基因编辑抗病育种、基因编辑与干细胞共性技术、相关动物医学与免疫学新技术等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做了精彩报告,展现我国动物抗病育种具有深厚科研基础、丰富成果和应用产业化的巨大潜力。
此次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市农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有关领导莅临会场并作重要指示。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和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会议。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在会议总结性发言中表示,通过这次会议的举办,业界能围绕“猪基因编辑技术抗病育种”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为推进动物基因编辑在抗病育种研究与产业应用方向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对基因编辑与干细胞共性技术发展、突破我国种源“卡脖子”技术难关和畜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全体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推进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研究与产业化倡议书》,首次提出五项倡议,包括:尽快出台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监管政策、加大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研发投入、聚焦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创新研究、严格遵守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福利伦理准则、和加大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产业投资力度等。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