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百亿私募东方港湾、林园投资因旗下产品亏损引发市场热议,而部分中小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相对突出。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在市场板块轮动加速的背景下,百亿私募部分产品因规模较大,持仓难以做出调整,而部分中小私募则因得益于产品规模较小,便于随市场动向而动,叠加使用小众策略,操作优势明显。
知名百亿私募业绩不佳
(资料图片)
近期,有不少百亿私募产品业绩表现不佳。
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林园投资旗下的“林园投资309号”最新的累计净值已经回落至0.5,该产品已经浮亏50%,相较于去年7月的浮盈状态,该产品创下2021年7月8日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此外,林园投资旗下还有多只产品遭遇较大回撤。
同样引发市场争议的还有私募大佬但斌旗下管理产品。近期,因东方港湾旗下某产品净值不动,被投资者喊话。从投资者晒出的持仓收益图来看,该产品已经浮亏24.24%。从去年8月开始,该产品的净值一直停留在0.75附近,长达近10个月不变,即该产品过去10个月有可能处于极低的仓位,投资者称“基本空仓”。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当前百亿私募产品大都呈现规模大的特征。规模较大产品的调仓换股周期相对较长,基金经理管理调仓相对更加谨慎。
中小私募占据一席之地
在当前主题轮动快,量化策略迭代也在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市场优胜劣汰也随之提速。记者发现,近年来私募市场不少中小私募产品“喷涌而出”,覆盖主观、量化等多重策略。此外,随着私募行业不断发展,市场“稀缺策略”也不断显现,其业绩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截至5月31日,近半年以来,收益涨幅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规模0-5亿元私募。而近一年以来业绩排名前十的产品,也均来自规模为0-5亿元私募。这些产品策略覆盖面广泛,涉股票策略、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债券策略及多资产策略。上述私募机构及产品中,没有出现一家百亿私募的身影。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管理规模动辄百亿的基金经理来说,他们更多采取的是高仓位、弱化择时的投资策略,在高波动的行情下,回撤也就相对更高,他们更多的是拉长投资战线获取高收益回报。但是“船大难掉头”的特点必然导致其在规模较大的情况下,要牺牲一部分流动性,在遇到一些极端行情的情况下,就显得相对弱势。
该人士表示,一般来说,私募基金公司规模的成长红利期大概在5亿元至50亿元,在这一阶段私募机构更容易获得阶段性的超额收益。
因诺资产相关人士表示,在中国股票市场越来越有效的情况下,依靠一些“独门秘籍”获得高超额收益越来越困难,因此投研团队更强大的量化私募的确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也并不意味着小私募没有生存空间。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小私募仍然可以在一些特定的策略领域取得成功。
汇鸿汇升投资相关人士表示,许多优质的策略存在较大的规模上限,小公司则可以在某些有规模上限的赛道上发挥自身小规模优势,通过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或策略,发掘更多的机会并实现更好收益。
马太效应仍存
即使有不少小私募凭借亮眼业绩脱颖而出,但纵观市场,私募机构市场的马太效应仍然显现,小私募当下的生存处境依旧艰难:相比于大机构募资更难、资源更有限、市场信任度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今年4月28日,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引》则在“要求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初始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新增强制清算流程,要求连续60个交易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入清算流程(市场波动导致净值变化除外)”,并且明确提出12个月的整改期。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行业将会有近半产品恐遭清盘,投资者在选择私募产品时,也要像选公募基金一样,选公司、选规模、选大品牌,而小型私募想要立足市场也将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小私募募资难、资源有限、市场信任度低的问题依旧存在,小私募的“生存”也处处受限。
就私募代销这一环节,有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机构代销的规模都是一些市场知名私募,规模基本在50亿元至60亿元或者以上。且由于私募产品的风险较高,对于私募管理人的要求也较高,对于私募产品的策略、回撤都有较为详细严格的要求。“我们主要还是代销一些大型优质私募的产品。”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