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2日 08:17:19
斑马消费 陈晓京
【资料图】
继添加剂风暴之后,酱油龙头海天味业在今年前三季度罕见陷入负增长,再次受到外界关注。
尽管公司没有披露个中原因,但千禾味业、中炬高新等一众酱油企业普遍遭遇的成本上扬、盈利水平下降等,是短期内难以回避的一大因素。
龙头失速
海天味业曝出添加剂事件过去将近一个月,公司形象大打折扣,目前仍然没有走出阴霾。刚刚披露的三季报,外界看到这个调味品巨头,果然是跑不动了。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0.94亿元,归母净利润4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1%和-0.86%。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55.62亿元,归母净利润12.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5.99%。
今年以来,公司的经营状况就遭遇严峻考验,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0.7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36%。
近几年来,这家调味品巨头已经很难保持营收、归母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局面了。2019年至2021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2.66%、19.66%和4.09%,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速22.64%、19.61%、4.18%。
尽管如此,公司曾强调今年要恢复双位数增长态势,定下营收、净利润双增长12%的目标,计划实现营收280亿元、净利润74.7亿元。
不过,这个计划在现有市场环境下面临的压力巨大,不少机构下调对公司的预期,预计其营收规模约266亿元、增速约6%。
头部企业增长疲软,二线品牌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的业绩有点意外。
中炬高新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56亿元、归母净利润4.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5%和14.18%。第三季度,营收13.04亿元、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18.98%和21.51%。
美味鲜是中炬高新的核心企业,今年1至9月实现收入36.37亿元、净利润3.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5%和-3.92%。数据显示,美味鲜酱油实现收入22.12亿元,同比增长11.77%。另外,鸡精鸡粉、食用油分别实现收入4.36亿元、3.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5%和1.62%。
千禾味业前三季度收入15.54亿元、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3%和42.05%,酱油业务实现收入9.27亿元,同比增长10.35%。
成本压制
海天味业今年前三季度陷入增收难增利的怪圈,并非添加剂事件所致,很大程度上来自外部市场环境波动,以及成本上涨的影响。
在公司收入结构中,餐饮渠道销售收入占比60%左右,今年以来餐饮行业疫情之下遭遇重挫,影响到公司的经营。
另外,公司经销商队伍流失,渐渐动摇了收入基础。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经销商增加784家,减少1061家,为历年来首次负增长。
公司历来现款后货,其合同负债中绝大部分来自经销商的预付货款,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26.8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66%。
除了这些,海天、千禾、中炬高新及加加食品等以酱油为主的调味品企业,最大的挑战的来自于生产成本上扬。
酱油企业所需重要原材料大豆仍在大幅上涨。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初大豆价格3848元/吨,之后一路上扬,在2020年底达到5057元/吨。
今年以来,这一趋势延续。据开源证券研报,截至10月8日,大豆现货价格5593.2元/吨,预计今年很可能仍会高位运行。
为了转移成本上涨因素,不少酱油企业启动提价措施来缓解成本端压力。去年10月,海天宣布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出厂价上调,调整幅度3%-7%。
在海天之后,恒顺醋业、加加食品以及李锦记等,先后宣布对酱油等产品价格调整。其中,李锦记上调幅度最大,据公开报道,其对部分产品出厂价调整幅度为6%-10%。
直接原材料在调味品企业总成本中占比一般在80%左右,原料价格高居不下直接压制企业盈利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海天味业及中炬高新,均感受到这种压力,毛利率分别为34.74%、36.24%、31.72%,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6.69个百分点、2.63个百分点、1.36个百分点。
为缓解压力,除了提价之外,企业还通过控制费用节省开支来挤利润。今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大降29.84%,同期,海天味业销售费用同比减少3.89%。
高端之路
海天味业添加剂事件发酵之后,零添加酱油产品马上成为关注最高的产品,千禾味业等一众品牌在货架上接受万千宠爱。
千禾味业原先以焦糖色业务起家,起初还是海天味业焦糖色的供应商,其后剑走偏锋,以零添加酱油、食醋产品抢占高端调味品领域,这多少让海天有点追悔莫及。
早在2013年,海天就推出过高端酱油产品,诸如简盐、365高鲜等产品,市场反应并不太好,终平淡落幕。彼时的海天还在密集覆盖全国市场,对千禾的差异竞争无暇顾及。
千禾味业的策略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的日本品牌龟甲万一样,经过多年市场教育,后者在国内高端酱油货架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千禾立下的目标就是要做中国的龟甲万。
酱油市场整体需求的下滑,让企业不得不走高端之路,来维持自身增长。
数据显示,国内酱油产量在2015年跨越1000万吨大关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3年后的2018年全国酱油总产量几乎腰斩,为575.6万吨。另外,中国年人均酱油需求由2015年的7.28公斤下降至2020年的4.86公斤。
行业龙头海天味业也陷入了增长瓶颈,公司酱油收入从2018年的102.36亿元增至2021年的141.88亿元,增速从15.85%降至8.78%。同期,酱油销量增速从14.78%降至8.44%。
现在的高端市场,早已不是千禾当年单枪入市时那个寂静之地了,不仅仅海天、美味鲜,甚至卖粮油的金龙鱼、鲁花生产的酱油产品已经入市大卖。
在高端酱油市场,零添加概念早已经被玩坏了,厂商们纷纷推出成人、儿童用酱油,拌菜、蘸饺子等各种细分食用场景产品,一窝蜂出现在货架上,价格基本在15-30元/500毫升甚至更高,个别有机产品、原酿产品动辄50元-100元/500毫升区间。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