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发布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都在谋划转型。布局非学科类素质教育培训,是各教培机构几乎一致的选择。
据媒体报道,某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成立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下设艺术创作学院、人文发展学院、语商素养学院、自然科创空间站、智体运动训练馆、优质父母智慧馆六大板块,专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发展要求。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转型进行素质教育,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转型素质教育需防产生新问题。培训机构更重要的转型,是思维转型,要回归公益心态,做好教育而非做大生意。
根据“双减”意见,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能进行资本化运作,不能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因此,培训机构要继续生存、发展,就需要转型。而转型进行非学科素质教育培训,是重要的选择。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则为机构转型进行非学科素质教育培训提供了方向。根据该通知,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这些非学科类培训也被称为素质教育培训,是相对于学科类培训而言的。总体看来,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弱化和被边缘化问题,“双减”意见放开这类培训,其意图是由校外培训机构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并满足部分学生的差异化教育选择。
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转型进行非学科素质教育培训,不能“一窝蜂”,把运营学科类培训那一套用到非学科类培训中。需要注意的是,此前进行校外体育、艺术等方面培训的机构已有不少,更多培训机构转型进入,必定会加剧竞争,如果培训机构为获得市场空间,虚假宣传,展开恶性竞争,那就偏离了素质教育轨道。另外,如果机构想做大非学科素质教育培训的规模,进行焦虑营销,那监管部门未来对于非学科类培训的监管,就很可能采取与监管学科类培训一样的方式。
众所周知,为促进学校重视体育、美育,我国已经明确探索将体育、美育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在此背景下,如果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把体育、艺术培训与应试挂钩,那就不是在搞素质教育,而是在搞应试训练,把体育、美育演变为应试体育、应试美育,刺激家长的焦虑,增加学生的负担。
因此,对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比业务转型更重要的是思维转型。“双减”意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向所有培训机构传递的重要信息是,不能以逐利的心态做教育。虽然按照“双减”意见,非学科类培训可以进行资本化运作,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开展培训的,但是也不能过度逐利。
这不仅是对面向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面向家长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让家长成为优质父母,需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摆脱功利,否则就不是培养优质父母,而是制造“打鸡血”父母。开展这类培训,同样要求培训机构必须从公益出发,不以营利为目的。
据媒体报道,家庭教育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拟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将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法设立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明确为“非营利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这是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明确定位。从长远看,所有学科类素质教育培训,都需要坚持公益心态,立足于给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熊丙奇 )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