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褪黑素、助眠喷雾、香薰灯到各类睡眠APP,当“数绵羊”的方法失灵后,各种传统类及高科技类睡眠产品出现在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清单里。这背后,数据显示,全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3/4在晚上11点以后入睡,1/3要熬到凌晨1点以后入睡。
疫情导致的长时间居家,加剧了人们的失眠状况。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人睡眠时间多了,但人们的睡眠时间整体延迟了2到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也增长了43%。
市场敏锐地捕捉到这股趋势,创业者纷至沓来。天眼查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睡眠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明显上涨,62%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其中,我国睡眠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于2018年达到顶峰,全年新增560多家睡眠相关企业。另外,2019年,我国新增近400家相关企业,2020年,新增470多家,同比上涨23%。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助眠、失眠、睡眠”的睡眠相关企业已达到2400多家。从行业分布上看,64%的睡眠相关企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此外还有15%的睡眠相关企业分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的睡眠相关企业最多,超过700家。其次为北京,有近500家睡眠相关企业。其次为山东和江苏,均有超过100家睡眠相关企业。
一时间,睡眠市场好不热闹。亚马逊、华为、小米、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布局了睡眠市场;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企业则纷纷推出助眠饮品;阿里零售平台数据显示,深夜购物车排名前五的商品为:安神补脑类保健品、枕头、足贴、健脾益肾、头部按摩机。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睡眠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4000多亿元,2030年将突破万亿元。
业内人士提醒,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助眠产品都缺乏行业标准规范,商家玩概念,消费者买安慰。特别是药物类产品,有些还存在副作用,消费者一定要谨慎购买。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