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蓝鲸保险注意到,拟设3年仍未获批的华商云信用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商云信保”)陷入了“难产”危机,因“筹建进度慢于预期”,该公司7家股东中有6家退出设立队列,仅剩浙江荣大招标有限公司一家股东。对此,业内人士对蓝鲸保险分析称,当下银保监会处于合并初期,且对险企股权监管不断加强,批筹速度仍将处于低速。基于自身投资考量与发展保险业务的压力,股东退出,不难理解。
事实上,近几年,信用保证保险热度不断上升,在政策加持下,财险公司推进布局,华商云信保、粤财信保等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先后发起设立。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信用评级体系还不完备的背景下,信用保险发展未达预期,仍存在数据壁垒,导致产品价格难厘定等阻碍。
7股东仅余1家,华商云信保酝酿3年难入场
回溯来看,华商云信保的设立方案起步于2016年5月,彼时,A股上市公司永兴特钢(002756)(002756.SZ)公告称,与万丰奥特等7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华商云信保,华商云信保拟定注册资本20亿元,永兴特钢拟出资3.6亿元,持股比例18%。
然而时隔4个月,仍在筹划期的华商云信保股权结构即有所变化,物产中大(600704)(600704.SH)加入华商云信保股东之列,拟出资4亿元,持股比例20%。同时,中颐财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原有股东认股比例下调,精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吉贝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则双双退出股东之列。
据蓝鲸保险了解,华商云信保拟立足于发展信用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初期,永兴特钢等股东均对华商云信保的设立饱含期许,相继表示,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正发展迅速,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意在“合理布局并及早参与投资互联网信用保险,开拓新的增长点”,同时优化其自身的投资结构,丰富金融业务工具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彼时,各参设公司也在公告中表示,存在审批风险。一语成谶,时隔3年,华商云信保仍卡在批筹环节。近日,物产中大、二三四五(002195)(002195.SZ)以及永兴特钢相继发布公告,称“鉴于华商云信保筹建进度慢于预期,目前尚未取得银保监会设立批准,因此退出发起设立华商云信保”。
永兴特钢相关负责人同时向蓝鲸保险透露称,华商云信保目前仍处于排队等待批筹的过程中,并未取消设立。
事实上,近几年,保险公司的批筹速度在明显放慢,2016年、2017年获监管批准筹建的保险公司分别为19家、6家,而2018年则未有一家保险公司进入批筹队列。“在行业整顿、银保监会合并的背景下,批筹速度放缓明显,且当下银保监会提高了对于险企股东资质的要求,此前排队的公司都需要重新核查自身资质,甚至重新排队,权衡之下退出设立的方案,不难理解”,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道。
“近两年保险市场存在较大的变化,股东对保险市场的判断可能发生改变,其进入保险市场后,在业务拓展、核心竞争力培养等方面均面临较大的压力”,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看来,华商云信保股东的退出,或也有这一方面的考量。
信用保证保险渐走热,政策加持依托场景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拟设的华商云信保,将目光聚焦在了专业性较强的信用风险的保险保障。从行业角度来看,起步较早的是在2001年设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针对于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合作进行风险保障,作为政策性扶持的端口。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国内企业融资需求加大,相关商业信用保险、保证保险走热。
2015年,原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拓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扩大信用保险的覆盖面。在此背景下,锦泰财险、安心财险等多家财险公司开始推进信用保险,进行试点,多款信用保险条款与费率相继获批。同时,也有企业开始瞄准信用保证保险市场,2016年,在华商云信保拟设同期,恒生电子(600570)(600570.SH)等公司拟筹建粤财信用保证保险,初期注册资本1亿元。阳光信用保证保险也在此期间获批展业。
“在非车险业务中,信用保证保险发展相对较快,成为非车市场增量的一个重要领域”,朱俊生分析称,“在当下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提升增信功能的需求强烈,给信用保证保险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从获批条款来看,产品逐步丰富,除针对企业贷款、建筑工程、应收账款等传统信用风险的保障,更多贴合场景与针对个人消费需求的产品正在加速拓展。“技术加持下,险企对信用保证保险进行创新,与现代场景进行贴合,从供给端提供可能性,与需求端双向推进”,朱俊生补充道。
事实上,除了针对与企业的信用保证保险,面向个人贷款的信用保证保险也在快速发展,个人通信消费信用保险、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个人借款保证保险等也在陆续推出。
“从近几年民间借贷机构的发展来看,个人贷款的需求明显,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依托于大数据基础,企业可以精准的对个人进行全面画像及信用评估,控制不良率”,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道。
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前5月,保证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3亿元,仅排在车险、健康险、责任险之后,保单件数实现11.23亿件。
信评体系不完善、数据壁垒成阻碍,信用险发展仍未达预期
整体来看,无论是针对企业或是个人的信用风险与贷款需求,信用保证保险的市场前景均相对广阔,但针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仍然存在缺乏数据优势,信评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阻碍。“尽管在细分产品中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而言,未能达到预期”,新一站保险网李阳向蓝鲸保险指出。
在当前经济发展整体放缓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对险企来说是机会也是考验。“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建构于整个信用市场,即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中”,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指出,“但目前国家还没有搭建好足够完善的信用体系,信用评级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非市场化因素影响,且在信息完整、及时取证,催收偿还等方面均存在障碍”。
进一步来说,“与银行相比,保险公司也缺乏数据优势,在于险企对企业流水等数据、资信情况了解有限”,李阳指出,“对于以信用为标的的信用保证保险而言,对于风险把控的背后,是产品精算对体量的要求,当中间存在数据壁垒,将导致信用保险的价格厘定存在困难”。
而在针对个人贷款领域的信用保证保险,保险公司同样也存在缺乏数据优势的现象。“相较而言,如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公司在增信方面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其掌握大数据与精算能力,以及在科技领域具备的分析能力和评估能力”,上述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称。
“推进与银行、金融平台等第三方的合作,是险企目前需要拓展的方向,通过数据收集,提高信用保险产品的专业性,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提升险企的经营效益”,中国自保网执行董事曹志宏建议道。
此外,在当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背景下,不少保险公司在推进信用保险、责任保险等相关产品时踩雷,如为私募债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的浙商财险,因“侨兴债”事件踩雷亏近20亿;同样因销售履约保证保险而导致赔款累积近20亿的长安责任保险,偿付能力跌至-162.65%。上述保险业内人士指出,“在此背景下,面对较高的赔付风险,保险公司不敢大规模布局,也成为导致产品发展略显滞缓的原因”。
事实上,在信用保证保险逐渐走热的过程中,监管也在紧盯风险。2017年7月,原保监会发布《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对信保业务强化监管;2018年10月,银保监会要求各地保监局与财险公司就信保业务开展专项自查。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对于信用保证保险的布局,持相对保守的态度。
“整体来看,信用保证保险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但当下的发展环境还不算成熟”,李阳指出,“信用保险还属于卖方市场,往往是银行等机构进行购买指定,贷款方才会选择购买产品,但金融机构对于保险公司的信评体系以及赔付率的精算情况未必足够信任,还是需要在国家信评体系足够完善的背景下,才能更好的推进信用保险,届时,或将迎来信用保险的爆发期”。(石雨)
责任编辑:Rex_08